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证券之星
5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回暖,让投资者重新拾起了信心。进入6月,市场交投回暖,两市成交金额连续3个交易日超过万亿元,股市一片欣欣向荣。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年初行情骤冷的影响,至今依旧遗留着。
事实上,市场行情会对基金募集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在去年末,不少基金公司上报了诸多产品,但由于年初的震荡,基金赚钱效应下降、新基金发行遇冷,募集失败、变更注册的现象也随之增多,基金清盘成为了市场热议的话题。
年内78只基金清盘
在发行明显遇冷的2022年,基金清盘也成了震荡行情中的“新常态”。
仅6月8日一天,就有5家基金公司同时发布提示性公告,他们旗下6只基金即将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相关条例。截至目前,年内已清盘基金达到了78只,其中债基占比最高,达32只;此外,还有28只混合型基金、15只股票型基金、1只货基已清算。
值得一提的是,在78只清盘的基金中,不乏易方达、中欧、博时、景顺长城、嘉实等知名公募的产品。
如今年3月3日成立的易方达恒生港股通新经济ETF,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是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易方达基金表示,截至2022年6月7日,该基金已连续48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若截至2022年6月9日终,这一产品的基金资产净值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则将被清算。
此外,中欧滚利一年滚动持有、广发资管睿利3年定开、鹏华中证高股息龙头ETF、嘉实民企精选一年定开债、景顺长城MSCI中国股国际通ETF联接、博时沪港深成长企业等基金也在今年清盘。
除了公募产品之外,今年以来,还有近2000只私募基金悄然死亡,还有大量的私募基金跌至清盘线附近。
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4月末,合计有1952只私募产品清盘,其中提前清盘的产品合计1623只,占比为83.1%;到期清盘的只有320只,占比为16.4%;此外还有8只私募产品延期清算。其中不乏高毅资产、东方港湾、幻方量化、淡水泉、林园投资等知名私募旗下的产品。
大规模清盘是何原因?
一般来说,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种情况是基金规模不足。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如果开放式公募基金持续6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基金公司是可以发起清盘的;或者说是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总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基金公司也可以发起清盘。
第二种情况是新基金募集不达标。不管是开放式基金还是封闭式基金,在首次公开募集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最低规模要求的,一般是5000万,如果没有达到这个规模要求的话,基金发行也就宣告失败了,这个时候就要进行清盘。
第三种情况是持有人表决要求清盘。简单来说就是基金持有人召开会议,大家通过表决决定是否清盘,如果大部分投资人都不想继续持有了,就可以集体表决同意清盘。
此外,还有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其他清盘条件,在达成此类条件时,也会造成基金清盘。
具体来看,年内基金清盘的原因既有触发合同终止条款,也不乏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清算决议的产品。其中,平均规模偏小是基金集中清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博时沪港深成长企业,该基金于2016年11月成立,发行总份额2亿份,进入清算程序前的基金规模只有1531万元。
投资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市场波动较大,业绩亏损会对基金规模产生较大影响,在业绩亏损背景下,规模持续缩水,自然会面临清盘结局。展望未来基金的清盘趋势,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市场行情:权益市场走弱,权益基金清盘数量可能会增多;债券市场走弱,债基同样会面临清盘风险。
清盘数量同比大降3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清盘的基金数量其实并不多,想比去年同期清盘基金105只,今年减少了近30%。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对此表示,今年前五月清盘基金数量同比下降,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从基金持仓来看,去年初重仓白马股的基金数量较多,在2022年春节后白马股大幅回调,部分基金净值下跌,以及投资者集中赎回,导致基金规模低于清盘线,并在之后的震荡行情中规模一直较小,从而被迫清盘。
第二,从统计周期来看,在2020年12月清盘基金19只,2021年12月清盘基金达33只,因为市场行情原因导致部分基金清盘周期前移,所以导致了2021年前5月清盘基金有所下降。此外,今年4月市场的调整幅度最大,部分基金的规模虽触及清盘线,但尚未达到清盘要求的连续工作日。
第三,今年以来债市走强,股市走弱,避险资金从股基涌入债基,所以2022年1-5月债券基金清盘数量下降。
当前,市场上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经超过了9000只,相比股票数量还多,每年有一定比例基金清盘也是正常现象。展望后市,基金清盘将逐步常态化,这既是基金投资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也是对基民投资利益的有效保护。
投资者如何避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应该如何适应这样的常态化趋势,避免选择到存在清盘风险的产品呢?
首先,可以避开基金规模低于2亿元的小基金,去选择那些成立时间相对较长,规模大于2亿元的基金;其次,需要警惕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的基金,机构资金占比高的基金很常见,但是如果机构赎回,基金规模也会呈断崖式的一个下降;再次,最好选择有穿越牛熊经历的基金经理,关注产品的长期业绩和回撤指标;最后,在选择基金时也需要考虑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管理的已清盘基金的历史业绩,学会让“数据”说话。